欢迎来到河南捷农生化有限公司官方网站!

您的位置:首页 > 农业技术 > 植保技术

马铃薯粉痴病怎样防治?马铃薯粉痴病的发病原因?

发布时间:2021-06-25 发布人:捷农

  马铃薯粉痂病是由马铃薯粉痂菌引起,病菌从根毛或皮孔侵入寄主内致病。

  粉痂病菌主要危害马铃薯地下根部以及薯块,有时茎也可染病。薯块被病菌侵染后,初期的薯块表皮上会产生褐色针头大小的斑点,斑点的外围处能看到半透明的晕环,随着病菌的扩散,这些小斑会逐渐膨大隆起,形成3~5毫米大小的疱斑,疱斑形成初期处于封闭疱阶段,其表皮尚未破裂。随着病菌的继续扩散,疱斑的表皮会出现破裂、反卷现象,其皮下组织转变为橘红色,同时产生出大量的深褐色粉状物,该深褐色粉状物是粉痂孢子囊球,随着病菌继续入侵皮下组织,疱斑会发现下陷现象,下陷位置的形状与火山口形状类似,火山口外围能看到木栓质的晕环,粉痴进入开放疱阶段。如果侵染较严重,疱斑会连接成片,形成大片不规则的伤口,甚至造成薯块畸形,严重影响薯块的市场价值。根部染病,于根的一侧长出豆粒大小单生或聚生的白色瘤状物,成熟时变成棕色,这是被侵染细胞的扩大和增生物;严重的根部侵染,会引起弱小植物的枯萎和死亡。

马铃薯粉痴病,马铃薯粉痴病病因,马铃薯粉痴病防治

  病薯和病土是造成马铃薯发生粉痂病的初侵染源,粉痂病菌主要以孢子囊寄主在种薯内,或者跟随病残体进入土壤中越冬,翌年温度、湿度条件适宜时,孢子囊开始萌发,并产生游动孢子由地下部的薯块伤口、根部根毛、皮孔入侵寄主在内部细胞内发育,游动孢子在细胞内会分裂成多核的原生质团;在生长后期,这些由游动孢子分裂的原生质团又会分化成单核孢子囊,分化出来的单核孢子囊会大量集结形成海绵状的休眠孢子囊。休眠孢子囊若散入在土壤中,可存活4~5之久。病薯是来年初次侵染的主要来源。病土和土中残留物如病根和烂在土中的病薯等,也是来年初次侵染的重要来源。

  马铃薯粉痴病的发病原因?

  马铃薯粉痂发病率与土壤中磷、钾、pH值、氮、有机质有关。一般雨量多、夏季较凉爽的年份易发病,山雨多雾重而凉爽,土壤具有冷、湿、酸、疏松和腐殖质较多的特点,有机物分解缓慢,有效养分含量减少,而硫化氢、低铁等还原性有毒物质常大量积累,土壤湿度为90%左右,土温18~20℃,土壤pH值4.7~5.4时对马铃薯生长极为不利,常使其生理活动衰弱,抗病力显著降低,极易造成粉痂病的严重发生。

  马铃薯粉痴病怎样防治?

  马铃薯粉痴菌是活体专性寄生菌,病原菌很难离体培养及在土壤中存留难以被杀死,给粉痴病的防治带来了很多困难。防治马铃薯粉痴病应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严格实施检疫制度,封锁疫区,杜绝病菌传播蔓延。

马铃薯粉痴病,马铃薯粉痴病病因,马铃薯粉痴病防治

  ①严格检疫。严格执行检疫制度,对病区种薯严加封锁,禁止外调,以法规的形式限制带菌种薯的外调,起到控制粉痂病传播的目的,保护非病区受到病害的传播。

  ②抗病品种和种质资源的利用。控制粉痴病最经济有效且具有环保价值的方法是培育对粉痴病有抗性的马铃薯品种。可以从一些野生的或栽培的种质资源中广泛收集抗原,进行鉴定,从中筛选出有用的抗原进行抗病育种。

  ③种薯消毒处理。通常采用福尔马林、硫酸铜和硫黄处理薯块来降低种薯带菌,从而减轻新生薯块受粉痴菌侵染的程度。

  ④土壤处理。杀死土壤中的病原菌,与种植不带菌的种薯结合起来是最有效的控制粉痴病的方法。有两个办法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病原菌,一是土壤灭菌,二是施用杀菌剂。

  ⑤农业措施。在病害发生地区,实行马铃薯与豆类或谷类作物4~5年的轮作,控制粉痂病。种植马铃薯之前,种植诱导植物诱捕土壤中的病原菌能快速降低土壤中的菌量。

  ⑥化学防治。杀菌剂能够令人满意地控制许多植物病害,但是对于由土传病原菌引起的病害的防治效果是有限的,目前,还没有一种杀菌剂能完全控制粉痂病。

上一篇:铁素对果树的生长发育有哪些作用?果树缺铁有哪些症状表现?

下一篇:蔬菜上的红蜘蛛不用药怎么治?危害蔬菜的红蜘蛛有哪些?

产品推荐

相关文章

河南捷农生化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

公司地址:柘城县慈圣镇前梁开发区

业务电话:400-6658-180

电子邮件:jienongsh@163.com

豫ICP备17002471号-1